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 要闻 >

焦点简讯:合肥一乡村农妇用十年坚守书写孝老爱亲暖心传

2025-10-20 09:23:03 来源:合肥在线

“妈,晒太阳咯!”10月16日下午,肥西县柿树岗乡的农家小院里,57岁的陈文荣扶着婆婆郭秀芬坐在了小院空地上,阳光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,她缓缓抬手握住儿媳的手,眼中满是依赖——这温情的一幕,已在这个家庭上演了整整十年。

日前,身为“合肥好人”的陈文荣再添荣誉——“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”,用质朴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公婆操劳一辈子,这个家不能散!”

2017年的上海,陈文荣与丈夫解国平经营的小生意步入正轨,凭借勤劳的双手,小家庭的日子过得安稳且充满奔头。

然而,一通来自老家的紧急电话,瞬间打破了这份平静:婆婆因事受了严重精神刺激,旧病复发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;年迈的公公则因多发性老梗死病情急剧恶化,生命垂危。

一边是在城市多年打拼攒下的基业,一边是血脉相连的至亲困境,陈文荣的选择坚定而果断:“公婆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,现在正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,绝不能不管!”夫妻二人当即决定关闭经营多年的店铺,含泪告别相伴多年的客户与朋友,打包简单行囊踏上归乡之路。

回到肥西老家,夫妻二人达成明确分工:一人留家专职照料老人,另一人则外出务工,用汗水换取家庭生计所需。

“那时候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,可一看到老人眼里的期盼,就觉得再累也值。”陈文荣回忆道,正是这份执念,让她在风雨飘摇的家庭里,率先扛起了责任。

为照顾婆婆,她辞去工作日夜守护在病房

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。2019年,公公还是没能熬过病痛,永远离开了。料理完后事,陈文荣擦干眼泪,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婆婆身上——此时的婆婆,身体状况愈发糟糕,连简单的翻身都需要人协助。

2021年底的一个深夜,婆婆突然呼吸困难、高烧不退,陈文荣连夜叫来救护车,将老人送往合肥市医院,医生叮嘱需24小时专人陪护。

陈文荣就心疼不已,搬了折叠床住进病房,成了婆婆的“全职护工”。

在病房里,她比专业医护人员还要细致: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“早上7点喂药、9点测体温、11点熬粥”,连老人每次咳嗽的频率、尿量变化都一一记录……

经过陈文荣的悉心照料,一个多月后,婆婆顺利出院,刚好赶上春节。然而,大病后的婆婆彻底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,陈文荣便成了老人的“健康管家”。每天清晨,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庭院,她已开始忙碌:轻柔地为婆婆洗漱、穿衣,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抱上轮椅,推到院子里享受暖阳。

“人老了就这样,我理解。”陈文荣感慨道,面对婆婆经常孩童般揪扯自己发辫的举动,她从不厌烦,反而笑着讲起村里的新鲜事,说唱起婆妈曾经爱说的顺口溜,让欢声笑语驱散病痛的阴霾。

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,陈文荣化身“学习型厨娘”,不仅买来厚厚的菜谱深夜钻研,还在网络平台上搜罗适合老年肠胃的菜品做法。

“软糯的红枣桂圆粥、鲜美的清炖鱼汤、色彩斑斓的营养沙拉……人老了就跟孩子一样,得想着法儿做好吃的让她开心。”陈文荣表示。

“我要让孩子知道,啥是责任!”

陈文荣的孝行,就像一粒种子,在儿子解伟心中悄悄生根发芽。

大学毕业后,解伟凭借自身努力顺利就业、成家生子,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,从未让父母为自己过多操劳。每次回家探亲,他总会主动陪奶奶聊天、读报,用实际行动延续着家庭的孝道基因。

如今,陈文荣的事迹早已在柿树岗乡的乡邻间传为佳话。她的坚持与付出,如同一束温暖的微光,照亮了整个村庄:老人们以她为榜样教育子女,年轻人从她身上汲取责任担当的力量。

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乡土间落地生根、熠熠生辉,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注入了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力量。

合肥在线-合新闻记者 王峰 文/摄

通讯员 崔旋 张奖英

标签: